在歷史上我國思想碰撞最為激烈的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,這個時期是周天子統治的後期,周朝的制度可以說,依然延續了部落的形式,只不過把小部落兼并,成為了一個個諸侯國家,而諸侯國家依然沒有統一的制度,只能說表面上遵從周天子的話,但周天子慢慢的就失去了實際權力。到了春秋時期,百家言論開花結果,這是一個人才重要的時代,要知道那時候的連文字都不統一,學會自己國家的知識就是一個智者了,如果掌握了很多家的言論,那麼這個人就是大才,此時也叫諸子百家時期,孔子孟子等人就誕生在這個時代,而國家的概念對於人們來說是有著束縛的,可對智者則沒有,到了後期,人才往往在自己國家得不到重用,就會前往他國!
在我們今天來說就是叛國,可惜那時候思想上並沒有形成這種文化,所以也就也就成為了一種潮流,今天就要說說法家的代表人物,其實說到法家,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集大成者「韓非子」,這位別看口吃,然而卻是和孔子等人並列的大家,其實雖然我國古代一直是儒家當道,但是法家依然摻雜其中,到了今天就更是以法家為主治理國家,儒家思想為輔了,從制度上來說,各有千秋,最早盛行的則是「黃老之說」,老子的理念則是「無為而治」,也就是沒有任何的管束,靠著人們自覺,這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一種學說,因為人們淳樸,往往一個村子一個區域,都有著自己的制度和風俗,外人不好管理,如果君主強行管理,反倒會引起混亂,所以這時候大家也樂得清閑,自然盛行這種學說了!
但是慢慢的百家學派的崛起,法家思想則是收到了歡迎,當然法家盛行那是血淋淋的教訓,因為一個學說要站得住腳,那就得用強權維持,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商鞅,商鞅作為大才,起初是衛國人,但是由於不受到重用,則是跑到了秦國,畢竟當時的衛國是個小國,很多小國出人才,但是國家職位都是有限的,被貴族所把持,想要空出一個職位,那就得有人讓位,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,自然人才只能外流,到了秦國商鞅很快收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,首先法家制度想要實行,必須給人一個深入人心的概念,這也是千金埋骨的一個道理,正是有了100金的賞賜,讓秦國人意識到這次變法大家有利可圖,才得以實行!
很快商鞅開始廢除井田制度,實行私有制度,從此土地私有,讓全國人民對於種地有了巨大的積極性,畢竟除了交租,剩下的都是自己的,很快讓秦國變得強大,當然民間的絕對實行,到了上層則是打了剋扣,雖然沒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,但是但是商鞅堅持對王子用刑,就得罪了後來的秦惠王,其實他這時候已經站在了貴族的對立面,死是唯一解脫的辦法,自韓非子,商鞅之後,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,就屬李斯了,這位秦始皇最信任的丞相,出道時比較晚的,然而卻讓他碰到了戰國統一,法家大興的時代!
李斯說實話是師從儒家荀子,學習的是帝王之術,早期在秦國並不受重用,然而卻得到了還是王子的嬴政所看好,畢竟秦始皇當時手邊並沒有什麼可用的人才,只能就近選擇了,當然嬴政也比較爭氣,到了後來水漲船高,李斯自然成為了身邊的紅人,他的剋星趙高也出現了,都說趙高是太監,實際上這是錯誤的,當時秦始皇的近侍,也不一定就必須是太監,何況趙高作為秦國貴族後裔,作為近臣其實是很自然的,而且當時也比沒有太監這個詞語,「太監」反倒是官職的稱呼更大,而趙高也是非常有本事的人,精通法家儒家,才能並不輸於李斯,開始兩人還能合作,但是到了秦始皇當政的時候,為了權力兩人分道揚鑣!
從歷代歷史上,我們發現,皇帝基本上得了天下就開始卸磨殺驢了,秦始皇其實也是如此,但是他得了天下不久,還沒來得及整理,自己就死亡了,這也讓一干開國大臣都躲過了一劫,二胡亥繼位之後,李斯只不過被排擠,因為胡亥是個志大才疏的人,雖然希望掌握權力,但是卻只是為了貪圖享樂而掌權的,慢慢就被趙高架空了,李斯自然步入了死亡節奏,李斯作為法家代表,最後竟然被趙高找個借口腰斬,而且趙高還是正大光明的,為什麼呢,因為趙高以彼之道還施彼身,其實朋友們也從歷史上看出來了,一些酷吏,最後都是死於法律,因為在他們想著各種方法炮製他人的時候,也被人「盯住」了!
當然秦國的分崩離析,也證明了一個國家的統治不可能靠著高壓政策,就如同現在,只靠法律治理國家,太沒有人情,然而靠著儒家治國,那又跳過理想化,所以還是以法為主,以儒為輔才是真理,秦國分裂之後,只是短短的8年,劉邦就得了天下,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機遇來了,豬都能飛起來,記得看過陳道明演的楚漢爭霸,到了最後他在皇宮中對著兒孫說「他們說我是龍,因為我斬了白龍」,當然對於這種說法,是比較神話色彩的,看看他的子孫劉備就知道,起點和他差不多,但是能力卻強太多了,然而為了三分天下,確實爭霸了幾十年,比起祖先來說機遇差了很多,到了今天我們對於歷史都是以探尋為主,畢竟雖然史官也有所記載,可惜並非就一定是事實,往往現實比故事來的更加傳奇,史書中最離奇的當屬幾百年之後,王莽和劉秀了...
師從儒家卻代表法家?挺過了始皇、胡亥,卻被「法家剋星」腰斬
在歷史上我國思想碰撞最為激烈的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,這個時期是周天子統治的後期,周朝的制度可以說,依然延續了部落的形式,只不過把小部落兼并,成為了一個個諸侯國家,而諸侯國家依然沒有統一的制度,只能說表面上遵從周天子的話,但周天子慢慢的就失去了實際權力。到了春秋時期,百家言論開花結果,這是一個人才重要的時代,要知道那時候的連文字都不統一,學會自己國家的知識就是一個智者了,如果掌握了很多家的言論,那麼這個人就是大才,此時也叫諸子百家時期,孔子孟子等人就誕生在這個時代,而國家的概念對於人們來說是有著束縛的,可對智者則沒有,到了後期,人才往往在自己國家得不到重用,就會前往他國!
在我們今天來說就是叛國,可惜那時候思想上並沒有形成這種文化,所以也就也就成為了一種潮流,今天就要說說法家的代表人物,其實說到法家,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集大成者「韓非子」,這位別看口吃,然而卻是和孔子等人並列的大家,其實雖然我國古代一直是儒家當道,但是法家依然摻雜其中,到了今天就更是以法家為主治理國家,儒家思想為輔了,從制度上來說,各有千秋,最早盛行的則是「黃老之說」,老子的理念則是「無為而治」,也就是沒有任何的管束,靠著人們自覺,這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一種學說,因為人們淳樸,往往一個村子一個區域,都有著自己的制度和風俗,外人不好管理,如果君主強行管理,反倒會引起混亂,所以這時候大家也樂得清閑,自然盛行這種學說了!
但是慢慢的百家學派的崛起,法家思想則是收到了歡迎,當然法家盛行那是血淋淋的教訓,因為一個學說要站得住腳,那就得用強權維持,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商鞅,商鞅作為大才,起初是衛國人,但是由於不受到重用,則是跑到了秦國,畢竟當時的衛國是個小國,很多小國出人才,但是國家職位都是有限的,被貴族所把持,想要空出一個職位,那就得有人讓位,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,自然人才只能外流,到了秦國商鞅很快收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,首先法家制度想要實行,必須給人一個深入人心的概念,這也是千金埋骨的一個道理,正是有了100金的賞賜,讓秦國人意識到這次變法大家有利可圖,才得以實行!
很快商鞅開始廢除井田制度,實行私有制度,從此土地私有,讓全國人民對於種地有了巨大的積極性,畢竟除了交租,剩下的都是自己的,很快讓秦國變得強大,當然民間的絕對實行,到了上層則是打了剋扣,雖然沒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,但是但是商鞅堅持對王子用刑,就得罪了後來的秦惠王,其實他這時候已經站在了貴族的對立面,死是唯一解脫的辦法,自韓非子,商鞅之後,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,就屬李斯了,這位秦始皇最信任的丞相,出道時比較晚的,然而卻讓他碰到了戰國統一,法家大興的時代!
李斯說實話是師從儒家荀子,學習的是帝王之術,早期在秦國並不受重用,然而卻得到了還是王子的嬴政所看好,畢竟秦始皇當時手邊並沒有什麼可用的人才,只能就近選擇了,當然嬴政也比較爭氣,到了後來水漲船高,李斯自然成為了身邊的紅人,他的剋星趙高也出現了,都說趙高是太監,實際上這是錯誤的,當時秦始皇的近侍,也不一定就必須是太監,何況趙高作為秦國貴族後裔,作為近臣其實是很自然的,而且當時也比沒有太監這個詞語,「太監」反倒是官職的稱呼更大,而趙高也是非常有本事的人,精通法家儒家,才能並不輸於李斯,開始兩人還能合作,但是到了秦始皇當政的時候,為了權力兩人分道揚鑣!
從歷代歷史上,我們發現,皇帝基本上得了天下就開始卸磨殺驢了,秦始皇其實也是如此,但是他得了天下不久,還沒來得及整理,自己就死亡了,這也讓一干開國大臣都躲過了一劫,二胡亥繼位之後,李斯只不過被排擠,因為胡亥是個志大才疏的人,雖然希望掌握權力,但是卻只是為了貪圖享樂而掌權的,慢慢就被趙高架空了,李斯自然步入了死亡節奏,李斯作為法家代表,最後竟然被趙高找個借口腰斬,而且趙高還是正大光明的,為什麼呢,因為趙高以彼之道還施彼身,其實朋友們也從歷史上看出來了,一些酷吏,最後都是死於法律,因為在他們想著各種方法炮製他人的時候,也被人「盯住」了!
當然秦國的分崩離析,也證明了一個國家的統治不可能靠著高壓政策,就如同現在,只靠法律治理國家,太沒有人情,然而靠著儒家治國,那又跳過理想化,所以還是以法為主,以儒為輔才是真理,秦國分裂之後,只是短短的8年,劉邦就得了天下,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機遇來了,豬都能飛起來,記得看過陳道明演的楚漢爭霸,到了最後他在皇宮中對著兒孫說「他們說我是龍,因為我斬了白龍」,當然對於這種說法,是比較神話色彩的,看看他的子孫劉備就知道,起點和他差不多,但是能力卻強太多了,然而為了三分天下,確實爭霸了幾十年,比起祖先來說機遇差了很多,到了今天我們對於歷史都是以探尋為主,畢竟雖然史官也有所記載,可惜並非就一定是事實,往往現實比故事來的更加傳奇,史書中最離奇的當屬幾百年之後,王莽和劉秀了...